《胶东文学》2025年第2期|许晨:龙舞南北极(节选)
“雪龙”号出航的第三天,即2014年11月1日8时30分,轮船上的广播发出紧急通知,临时党委成员马上到5楼会议室开会。参会的主角是几位气象保障人员,看起来都很紧张,“第20号台风‘鹦鹉’,已经直奔‘雪龙’号船的行进方向而来”。
这时,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。“鹦鹉”的威力令人毛骨悚然,所到之处,“抹平”城镇,生灵涂炭。如果“雪龙”号与“鹦鹉”正面交锋,极有可能的结果是“船翻人亡”。因此,躲开“鹦鹉”,才是上策。
“鹦鹉”是狡诈的,它的行进方向带有很大的欺骗性,可这样的障眼法并没有迷惑气象保障人员的眼睛。领队袁绍宏、船长王建忠等人缜密分析,辨清“鹦鹉”行进的虚实,使得“雪龙”号船找到一条“生命之路”。
11月2日,“雪龙”号船行驶在“鹦鹉”800平方千米势力范围的边缘。包括韩惠军在内的所有队员,都感受到了它的威力:“风力和涌浪明显比前几天要大了很多,达到了4至5米。”
经过一整天加速绕道航行,“雪龙”号船成功穿越了“鹦鹉”的势力范围。后来大家才得知:“鹦鹉”已经发展成为超强台风,中心最大风力17级,如与其正面相遇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虽说幸运躲过了“鹦鹉”的魔爪,但此次南极探险才刚刚开始,还有更多的“不可知”在等待着他们。行船是枯燥乏味的,无风三尺浪的宽广洋面,时常掀起一个个浪头,拍打着“雪龙”号船摇摇晃晃,“雪龙”号上的所有人,整个身心经受着长时间的摧残和折磨,疲惫不堪。
韩惠军也是如此,但他的思绪不敢有丝毫懈怠,他和12名队员下一步就要登陆那个叫“难言岛”的荒岛,准备工作必须做到事无巨细,万无一失。他们是为我国即将建设的第五座南极科学考察站,先期去进行测绘的。
“雪龙”号船上的直升机把人员和设备送上荒岛之后就离开了,队员们必须迅速扎营,因为在午夜,被称为“杀人风”的著名南极下降风就要开始肆虐了。
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。据说,到了极冷的时候,普通的钢铁会变得像玻璃一般脆;如果把一杯水泼向空中,落下来的竟然是一片冰晶。南极也是世界上风力最大的地区,狂风会很快带走人体的热量,使人发生冻伤甚至被冻死。
因此,上岛第一天的主要工作是在下降风到来之前迅速扎营,安排好生活。对于队员们而言,头号宿敌就是“寒”与“风”,韩惠军真的有些担心。于是,他和陆志波、王家清、沈鸿涛等几个岁数大一些的队员,主动把条件相对好一点儿的“苹果屋”让给了年轻队员住,他说:
“我们经历得多一些,经验也多一些,更知道在危险面前如何应对。住在设备箱里,我们比他们更适合。”
“好的,没问题。”几位“老极地”频频点头,“就这么办。”
下降风果然如期而至,设备箱四面透风,韩惠军紧紧蜷缩在睡袋里,头上戴着帽子,睡袋上压了一件棉衣,睡不着的时候,伴着耳边呼啸的下降风,眼睛盯着箱顶数星星才能度过冷风刺骨的寒夜。
接下来的几天里,他们要在这里独立进行地质勘探工作。
韩惠军十分焦虑:“我们的任务至少需要15至20天才能完成,但现在时间只有10天,没有倒班的人手,而且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工作。所以,队员们每天要工作近20个小时,才能完成进度,从早8点开始,一直持续到凌晨两三点才能结束,极度的疲惫,让每名队员都变得神情恍惚。”
工作中,险象也会不知不觉降临。2014年12月28日、30日,韩惠军和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杨健、上海大学的陈金波,一起执行了两次野外科考任务,一次17小时,一次25小时,他们用双脚丈量了整座70平方千米的“难言岛”。
野外科考险象环生。那天,他们在野外连续爬山工作了很久,又一座大山出现在面前,这无疑给虚弱的身体加了沉重的杠铃。最要命的还不是山高,而是横亘在前方一条陡峭的山坡,至少有60度,高差近400米,上面全是棱角分明的碎石。爬几步累了,你要是想直起腰休息一下的话,直接就能从山上掉下去。
那样,摔不死也会被棱角分明的石头磕死。为了安全,队员们只能手脚并用向上爬,丝毫不敢大意。这个过程中,还要小心碎石滑落砸到后面的队员。此时,大家的腿已经打晃,视线也开始模糊了,极度的疲劳和困意袭来,真想睡一会儿,可是半山腰那么陡,坐着都要往下滑,哪还敢打盹呢!
长时间的野外作业,吃的喝的早就消耗光了,最后的一点儿水是大家分着喝的,喝完之后,口渴的感觉并未消失,个个还是口干舌燥的。“难言岛”东线的融水不同于西线,西线的融水坑没有污染,而东线在海边,融水坑内已经长了浮藻,不能直接喝。
人几天不吃饭还能坚持,如果连续喝不上水,那就相当危险了。韩惠军想:我们3个人有一个出问题都不行,必须都要安全回去。于是,在原地又坐了一会儿,略微恢复一下体力,韩队长说:“我们继续向上,翻过这个山头,上面的水就可以喝了。如果在这儿等着,那是一点儿希望也没有的。”
这不是劝解,而是现实的分析,大家想想,咬紧牙关站了起来:“走,爬上去……”
水!你在哪里啊?为了缓解一下饥渴感,他们抓起了地上的雪,不顾上面的沙土塞进嘴里,然后继续向上走着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一块乱石后面,终于发现了一处水源,3个人都趴了下去,恨不得把头都钻进水里。喝饱了,再装满一壶,继续前行!
大难不死,必有后福。虽然又苦又累,但看到所有既定的考察任务一个个顺利完成,大家内心还是充满了喜悦。
……
节选自《胶东文学》2025年第2期